- 发布日期:2022-08-17 05:07 点击次数:132 导语
所谓:立天之道,曰阴曰阳;立地之道,曰柔曰刚;立人之道,曰仁曰义。六爻是三才的进一步辩证,也是道法规范体系六个德目,得以分列的理论基础。三才阴阳划分而生六爻,关于三才在六爻中的划分:初、二在下为地道,三、四在中为人道,五、上在上为天道。
图片
六爻为道法规范体系中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、法的六因素的结构排序提供了易学基础即立天之道曰阴曰阳,其中阴者为道,阳者为德;立地之道曰柔曰刚,其中柔者为礼,刚者为法;而立人之道,则在仁义。
1、天道阴阳:道的隐性与德的显性
西周时期,道德用以配天通神。天道之阴阳,表现为道的隐性和德的显性,道隐德显,故道阴德阳。道是指大自然和人无私的本性,这种无私本性是一种主观的思想品德,是不可见的,不可认知的,不可客观界定和把握的。
所以老子说:道隐无名,道可道,非常道,道性为隐,故为阴。自觉地修道向善,将大自然道的无私本性体现于我的身上叫做德,可见,德是道的主观思想而产生的无私助人的行为,是可见的,显性的,故为阳。
图片
道的阴体现在其表现为无,为天地之始,而德之阳体现在其表现为有,为万物之母。老子曰:“道生之、德畜之”,德之阳体现在两个方面,一是天道在人身上的主客观体现,二是作为道之用。
阴与阳,道与德本身是一种体用关系,德虽然也属天道,但更多体现为之于人的具体规范。所以德属于天道之阳, 李小环与苗翠花是天道中可显的一面。德虽然是天道中显性的部分,但是它与地道之显尚有明显区别。
德中所显的仍是天道之不可显之处,可以说是“吾未知其显,强为之显为德”所以天道阴阳所彰显的是一种辩证的道德观而在老子看来,这种德只是下德,下德无为而有以为,所以此处的德本质上仍是道的一部分,是道之阳而非主观思想之阳。而真正的上德则与道融为一体,成为天道中阴的部分。
图片
2、人道仁义:仁的内部性与义的外部性
人道虽非指阴阳,但也是按照阴阳规律而得。人秉天地阴阳刚柔之性而有仁义,作为人道的仁义是人在主观能动性的指导下,选择天道内化为自身而形成的。其中,仁是在道德基础上对个人思想品行的指引。
仁为核心,而义是儒家伦理发生蜕落、变形、变性的产物,是在道德品行的基础上产生的、对个人行为进行指示的思想,所以仁、义更多被称为仁心、义举。
高亨先生认为“仁以爱人,主于柔。义以制事,主于刚”,其性质上的仁为柔、义为刚即是古今学者思想中“仁为阴,义为阳;仁为文,科技动态义为武”的体现。
图片
在仁的思想性和义的行为指导性之间,还包含着孝、悌、忠、恕、信、敏、惠、中庸等德目,它们虽然都向上体现仁心,向下指导义举,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冲突,如在家国之事上忠孝不能两全等。
人修养自身的德性,根据仁心和现实独立自主地选择德目,并对行为产生的任何情形负责,是人道自立所以,人道自立即是人在阴阳刚柔之间的主观选择,而在天道的道德看来,其没有逾越仁义的界限,其行为也是合道德之举。仁和义的阴与阳也体现在表里关系上的仁为内、义为外。《孟子·告子》中就通过孟子与告子的争论,阐述了告子仁内义外的思想。
告子认为,仁的思想立足于个人的内心的信念,是内生的,出自人的本性。在人际关系上是对自己人的。而义的思想立足于个人外在的行为,是外加的,为教化的结果。
图片
在人际关系上是对外面人的。可见,仁内义外的思想与仁柔义刚的思想有其相似的地方,都是仁为阴、义为阳的重要体现。
3、地道柔刚:礼的教化性与法的约束性
地道着重于事物的客观性和规范性,而礼和法正是人在行为活动中的标准性和规范化体现。周公制礼作乐之后,礼由神谕发展成为,以天道为基础的思想约束方式和社会精神,长期对人们非理性的意志进行制约,成为指导政治和人生的基本原则和观念。
法是具体行为的客观约束,无论如何受到道德仁义和个人主观意愿的影响,它都是基于客观的法律现象,通过抽象思维和深入分析探究,来获取法的本质,所以它具有极强的客观性。
图片
正是由于其客观性和约束性以及与刑罚的关联性,法的规范性主要体现为地道之“刚”。其约束性体现在“畏”,即通过人类对于法律条文和刑罚的畏惧,通过对人行为的限制而阻止人的不当行为。
礼相较于法,有两个特点。一是其根源上的神圣性,二是其精神体现与教化性礼的神圣性在于其来源于古代的祭祀,与人们所敬畏的天与神并列。
在此观点上,这种规范性自然而然地与人的宗教和信仰体系挂钩,对人们产生软约束,是谓礼制或礼仪。而礼除了礼制之外,还包含着礼义与礼教。
图片
礼义是礼制的精神内涵,而礼教则是礼的教化性,通过教育的手段将礼的价值观,普及到社会上的人和集体。正是由于其神圣性和教化性,礼的规范性主要体现为地道之柔。其约束性体现在敬,即通过人类对于天神的尊敬,在精神上对人加以制约。
道法规范体系借助三才六爻思想,将结构划分为天道、地道与人道的三对辩证,对结构中意识形态化与客观理性化的思想层次,都进行了有效的划分。在此基础上,道法规范体系,就得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主流流派加以系统的归纳。
图片
结语同时,天道、地道与人道的三对辩证,也构成了一个三维辩证,在此基础上的修道保法,不仅形成了修行道的上限和保住法的底线的辩证,更加入了个人基于主观能动性的选择。
这样也即形成了正反合的新型辩证形式,而加入主观选择这一人道思想的修道保法,又会对从选择方向的角度,为道法规范体系的结构产生新的作用。
参考内容来源:《孟子·告子》
- 人性的十大弱点,每一个都值得细品!2022-08-23
- 退圈17年,出家做居士,曾经的一代女神,如今变成了这样…...2022-08-08
- 杜甫: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,就是我们成了老夫老妻2022-08-08